为高质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课程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担负起高校服务社会的主体责任,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团市委号召,组建“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以面向青少年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成功申报“钟鸣楚天 戏传千年”非遗课程。为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提升课程质量,服务队精心谋划、刻苦磨合,扎实开展筹备工作,为暑期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编钟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瑰宝。为使青少年真正理解编钟背后的历史底蕴与艺术价值,同时确保课程质量,团队主要负责人专程前往湖北省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与资料收集,系统学习编钟的起源、发展、构造及演奏原理。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精心制作教案与配套PPT,充分发挥教育学子的专业优势,使课程兼具知识性的同时充满互动性,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6月26日,服务队指导教师袁若曦牵头召开工作部署会议。会上,袁若曦宣导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核心内容与教学重点,对队员进行了初步的任务分工,对课程物资准备、社区对接沟通、现场教学组织等环节做出细致安排。
会后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排课排练,明确授课场地、授课时间、行程安排等细节,为顺利完成授课筑牢基础。
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升队员的授课能力。7月1日至7月2日,服务队组织开展了集中模课活动。参与第一批次授课的队员们依次进行模拟教学展示,袁若曦从教学语言表达、课堂互动设计、编钟知识讲解的准确性与趣味性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与指导,队员们相互交流探讨,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打磨教学细节,力求以更生动、更专业的方式呈现非遗编钟课程。
袁老师讲解细节
袁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模课
(各小组组员相互交流探讨)

(模拟授课环节展示)
袁老师点评指导
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队员们满怀热情与期待,将在暑期走进武汉各社区,通过非遗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瑰宝,在学习与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