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的机会,帮助理解知识在真实工作中的价值和运用方式。教育学院的学生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和专业实习,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服务他人。
志愿服务篇——崔婷
个人简介
崔婷,共青团员,24级小学教育2班,担任班级学习委员、25届教育学院分团委宣传部部长。
工作内容
为了锻炼自我、提升实践能力,我通过深入基层,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增长见识、磨砺意志,同时为乡村发展和儿童成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下乡” 活动(湖南张家界马头溪村)
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乡村与村民交流,了解当地“非遗” 文化(如刺绣、古法榨油)的传承困境及村落人口老龄化问题;计算成果产出,汇总调研信息,形成关于非遗文化发展的调研报告;收集整理地方红色故事,编纂成红色故事日志;设计 “溪小妹”“马小哥”“背篓欢欢” 等具有地方特色的 IP 形象;制定非遗相关活动的执行方案,成果汇报,向地方政府展示调研成果,获得认可与后续合作邀请。
“七彩假期” 支教活动(桑植县李家庄村)
担任1-3 年级班主任,负责低年级教学与管理工作,激发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参与学生护送工作,关注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给予情感陪伴与引导。
工作成效
“三下乡” 活动调研成果获地方政府高度评价,为马头溪村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政府邀请次年回访见证成果落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七彩假期”支教顺利完成低年级教学任务,通过日常互动与情感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同时自身也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实现了心灵成长,深刻理解了教育的温度与意义。
工作感想
感谢学校提供参与“三下乡”和“七彩假期”活动的机会,让我有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感谢团队成员的相互扶持,在调研时共同探讨思路,在支教时分担工作,这份默契与担当是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支撑;感谢马头溪村和李家庄村的村民与孩子们,是乡亲们的坦诚分享让调研有了深度,是孩子们的纯真与信任让支教充满意义。这段经历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青年的责任,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初心,奔赴需要的地方。
志愿服务篇——匡玲娜
个人简介
匡玲娜,共青团员,23级小学教育1班,担任班级生活委员。
工作内容
我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郎君镇中心小学进行为期20天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主要担任支教组组长,及时沟通解决支教过程中的突发问题,保障支教活动有序开展;负责书法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书写技巧,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承担宣传记录任务,每日拍摄活动照片、视频素材,捕捉课堂互动、学生学习等精彩瞬间,社会调研照片等,撰写宣传稿;进行日常作业辅导,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提供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作业辅导;组织红色历史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地方红色历史,整理学习心得并分享给团队成员,强化自身及团队的历史使命感;走访学生居住环境,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及成长背景。
工作成效
作为支教组组长,高效协调解决突发问题,保障支教有序推进;书法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升文化兴趣;“两弹一星”宣讲结合互动与纪录片,激发爱国与探索精神;课后辅导助力学科学习,同时,完成活动拍摄记录与宣传稿撰写,走访红色历史文化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其生活学习背景,虽历程紧凑,却切实深化了支教成效,也强化了团队使命感。
工作感想
在郎君镇中心小学服务的20天里,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每一天都浸着充实与感动,作为支教组长协调突发状况,在书法课上带孩子们触摸传统文化温度,用镜头定格课堂里的笑与成长,又在“两弹一星”宣讲中看他们眼里燃起星光,课后辅导时的耐心讲解,走访家庭时看到的生活本真,还有红色历史学习带来的震撼,都让我读懂教育的重量。虽琐碎却滚烫,这些经历教会我微小的付出,也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而这份双向的成长,便是最珍贵的收获。
志愿服务篇——李润霞
个人简介
李润霞,共青团员,23级小学教育2班,担任小学教育研究会主席、班级学习委员。
工作内容
我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洪德镇耿塬畔村委会参与岗前培训,参加了档案整理的培训会;学习整理档案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以及工作述职报告的书写形式;打扫村部会议室卫生,打印相关的工作材料;积极参与村务宣传活动,提升村民对政策的了解。
工作成效
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对基层工作内容、流程以及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有了更多地了解,深切体会到了政府工作人员的无私,积累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经验,做事更加严谨。

工作感想
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我学习到了很多,明白了乡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工作人员的努力,即使面对工作的繁琐复杂,大家依然耐心解答,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和帮助,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同时,我也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的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愿服务篇——叶曼琪
个人简介
叶曼琪,共青团员,23级学前教育专科2班,担任班级班长兼团支书。
工作内容
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黄龙寺村暑假爱心托管班,我主要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护与活动组织,每天早上提前到班,检查教室安全、准备绘本和手工材料,等孩子们到齐后先引导他们签到、测体温,再安排晨读或小游戏破冰,上午会分时段辅导作业,下午则设计主题活动,像“自然小课堂”带孩子们观察盆栽生长,“安全小剧场”通过情景模拟教他们牢记交通规则和防溺水知识等;每日服务结束后,和孩子们一起整理教室,再与家长简单沟通当天表现,确保每个孩子安全交到家长手中。
工作成效
孩子成长明显,多数孩子从最初的拘谨、依赖,变得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作业效率提升,用趣味方法辅导后,孩子们对数学、拼音的抵触情绪减轻,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回家能主动完成作业,这为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缓解了暑期照护压力,家长们无需再为孩子无人看管发愁,接孩子时多次提到“孩子在这既能学习又能玩,我们上班特别安心”;通过与不同性格孩子的相处,我逐渐掌握了沟通技巧和应急处理能力,比如能快速安抚哭闹的孩子,用孩子易懂的方式讲解知识,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为今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工作感想
起初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我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讲题他们听不懂,怕组织活动冷场,怕处理不好他们的小矛盾,但慢慢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听他们说话,他们就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你用彩纸折只青蛙陪他们玩,他们就会把最甜的笑容给你,你在他们争抢玩具时,不指责而是讲个分享的小故事,他们就会悄悄把玩具递给对方。
记得最后一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画、折的纸鹤塞给我,有个孩子仰着头说:“老师,你明年还来吗?”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成了暖流。我忽然懂得,爱心托管班的意义,不只是帮家长照护孩子,更是用真诚的陪伴,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与被尊重。而我自己,也在这份纯粹的互动里,学会了更有耐心、更懂倾听,明白了微小的善意,
也能在孩子心里种下向阳生长的力量。
专业实习篇——李菲
个人简介
李菲,共青团员,23级小学教育1班,教育学院25届分团委副书记。
工作内容
我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周铺中偌教育培训学校担任英语老师,传授知识;课后担任练字班辅导工作;关注学生状态,随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整理教学资料,协助布置教室。
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
暑期实践期间,我在课后练字班承担辅导工作。班中有两名较为活泼的男孩,起初常难以专注书写。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校长将二人调至讲台旁就座,我也每日重点关注,通过耐心督促,他们的字迹逐渐变得工整规范。
然而几日后,其中一名男孩再度出现书写不认真、频繁与他人讲话的情况。恰逢此时,旁边一位女孩完成练习交由我检查,我下意识说道:“你看这位同学写得多快多好。”话音刚落,男孩突然红了眼眶,泪水夺眶而出,哽咽着说:“你们总是夸别人写得多好,就像我爸妈一样,好像别人永远是最棒的,我不管怎么做都比不上别人。”
那一刻,深深的愧疚涌上心头。我猛然意识到,当下不少孩子在成长中常面临来自家长和老师的过度比较与隐性压力,适度的要求虽能激励进步,但一味以他人为参照进行否定,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我立刻放缓语气安抚他:“老师前几天还夸过你呢,说你认真写的字像打印出来的一样漂亮,一定要继续保持呀。等放学时,老师也会跟你家长好好说说你在班里的进步,特别是写字越来越工整这件事。”
次日放学后,男孩的家长来接他时,我将一张提前写好的纸条递给了他,上面详细记录了他近期的进步与闪光点,同时也与家长沟通了教育中应多给予鼓励、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重要性。看着男孩接过纸条时绽放的笑容,我由衷感到,这小小的举动,或许正是呵护了一颗需要被肯定、被理解的稚嫩心灵。
工作成效
教学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沟通与共情能力得到锻炼;对教育场景的认知深度拓展;综合素养与责任意识强化。
工作感想
在教育培训学校的暑期实习,是一次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蜕变,让我对教育、成长与责任有了更鲜活的体悟。
起初,我总以“完成任务”的心态看待工作:备好课、盯好学生、改完作业,便觉尽到了职责。直到那次练字班的插曲——当那个男孩带着哭腔说出“你们总夸别人”时,我才猛然惊醒:教育从来不是机械的知识传递,更不是简单的“纠错”与“比较”。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藏着被关注的渴望;那些看似“调皮”的举动,或许只是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证明自己。
这段经历也让我重新审视“专业”二字。课本上的教育理论,唯有落地到每一次沟通、每一个细节中,才真正有了温度。它教会我,比起“教好知识”,更重要的是“看见孩子”——看见他们的努力,接纳他们的不足,用鼓励搭建起自信的阶梯。
如今回望,这段实习给予我的,不仅是教学技能的提升,更是一份对“教育”更深沉的理解:所谓教育,不过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点光点亮更多的光。而这份领悟,终将成为我未来专业道路上,最珍贵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