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正文
作者: 摄影: 编辑:博达王灿 时间:2025-07-08 浏览:
当青铜古韵遇上童真笑脸,当非遗传承走进社区课堂,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武汉各社区“爱心托管班”温情启幕。7月7日,为丰富社区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助力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发扬,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队员们陆续走进武汉市多个社区的“爱心托管班”,将精心筹备的非遗“编钟”课堂带到孩子们身边,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启了一场场传统文化浸润之旅。
为确保课堂顺利开展,在开课前夕,“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队员与各社区负责人多轮对接,包括确认多媒体设备能否满足教学需求、统计学生数量并依年龄调整教学内容、核对时间避免冲突,还准备了编钟模型等教具,以确保课堂顺利开展。
7月7日。队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教具与满腔热情出发,准时抵达各社区“爱心托管班”后,队员们迅速进入状态,一场别开生面的编钟非遗课就此拉开序幕。
古韵初鸣,初识青铜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的交响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课堂伊始,授课教师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好奇。随着投影幕布上出现编钟的图片,教师向大家介绍了编钟的历史地位,以及“大音低频、小音高频”的发声原理,对编钟的构造与用途进行了说明,还延伸展示了青铜尊盘、虎坐鸟架鼓、古筝等其他古代乐器与器物。随后借助动画短片,孩子们看到了古人在祭祀、宴饮等场合演奏编钟的场景,明白了编钟所蕴含的礼乐文化。
小组演奏,亲手体验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环节当属“小组自主演奏”。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分发编钟模型,指导他们按照音高分工协作。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小锤,小心翼翼地敲击模型,虽然节奏略显稚嫩,但当不成调的“编钟乐”在教室里响起时,满室都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通过亲手体验,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编钟“合乐”的演奏特点,更在协作中体会到了音乐的乐趣。
课堂小结,意犹未尽
课程接近尾声,授课教师用思维导图带领孩子们回顾了课堂重点:编钟的构造、青铜器物的特点、古乐的魅力……孩子们踊跃举手,分享自己的收获。“我知道了编钟是中国最早的钢琴。”“编钟是古人在祭祀的时候用的。”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赞叹。教师还为孩子们布置了“课后小任务”——回家后和父母分享今天学到的编钟知识,让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到家庭。
课程结束后,各社区负责人对“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非遗课堂为托管班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息,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了文化自信,这样的课程非常有意义。”一位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将全力支持后续课程开展,为孩子们搭建更好的学习平台。
对于暑托班的孩子们而言,这一系列非遗课程不仅为他们的暑假生活增添了色彩,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传统、热爱传统;而对于非遗文化来说,走进社区课堂是一次“破圈”传播的新尝试,通过与青少年的亲密接触,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据悉,此次编钟非遗课只是“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暑期社区实践的开端。从7月7日到7月25日,志愿者们将持续走进各社区“爱心托管班”,后续还将带来汉剧等非遗课程,通过戏曲体验、服饰展示、角色扮演等丰富形式,让孩子们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的多样魅力。
随着首场非遗课堂的圆满落幕,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将继续带着这份热忱与责任,在社区的方寸课堂间,让非遗文化的温情之光持续闪耀,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上一篇:编钟雅韵润童心,爱心托管传非遗|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赴洪山区徐东社区“暑托班”进行授课
下一篇:“青春筑梦践初心,研学砺志担使命”主题党建联建研学活动圆满结束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 武汉文理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