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编钟的构造,思考一下它是如何实现一钟双音这一神奇魔法的?”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洪山区徐东社区“暑托班”的课堂上如此问到。7月7日下午,洪山区徐东社区“暑托班”的课堂上,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队员们正为孩子们开启一场非遗文化“编钟”的探索之旅。服务队赴徐东社区开展暑托班非遗编钟授课活动,徐东社区党委书记杨欢代表社区对服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双方在徐东社区居委会合影留念
编钟课堂,初识瑰宝
课堂上,老师首先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编钟的构造、用途与历史地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编钟的精妙设计,并延伸介绍了其他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们构建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基础认知。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积极举手、踊跃回答,课堂互动氛围浓厚,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

探秘双音,鉴赏雅乐
“一钟双音”是编钟的独特魅力,老师通过动画演示和通俗讲解,让孩子们理解其科学原理——钟体的特殊弧度使得敲击不同部位能发出两种不同音调。随后,课堂播放了编钟版《茉莉花》与《金蛇狂舞》,悠扬婉转与激昂欢快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编钟的音色之美,加深了对编钟音乐的理解。
动手体验,小组合作
“小组自主演奏”环节。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分发编钟模型,指导他们按照音高分工协作。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小锤,小心翼翼地敲击模型,在尝试中感受音调的变化,清脆的乐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


课堂小结,传承初心
课程最后,老师通过问答梳理知识点,帮助孩子们加深记忆,并引导大家认识到编钟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非遗不仅是老物件,更是我们的文化根脉。”老师鼓励孩子们树立文化自信,并布置了亲子任务——回家后找找家里的工具敲一首简单的《生日快乐歌》,与家长共同探索编钟故事,让文化传承从课堂延伸到家庭。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走近编钟、了解非遗,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在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将持续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课程结束后暑托班全体工作者与孩子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