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长山社区青少年空间暑期爱心托管班的课堂铃声,“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钟鸣楚天 戏传千年”第一批次授课圆满结束。7月7日至25日,服务队分别前往了武汉市250余个不同的社区,累计服务将近8000余人次。黄陂区金灿灿的油菜花、洪山区禅寺钟声下蝉鸣、江岸区繁华的夜景,见证了他们的服务轨迹。课堂上,队员们以专业素养传递传统文化魅力,用耐心陪伴点亮孩子们的暑期时光,生动展现了教育学子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项目申报成功立项
志愿服务队积极响应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少工委组织的2025年武汉市青少年暑假“爱心托管班”项目,聚焦荆楚瑰宝的童趣表达,深度融入“艺术熏陶类”课程板块,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编钟艺术”和“汉剧”为核心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学院专业优势,精心设计开发了一套面向小学1-6年级混龄儿童的沉浸式、体验式课程。团队成员深耕教育领域,结合本土文化资源,团队主要负责人亲赴湖北省博物馆调研,精心制作了项目申报书、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最终在团市委组织的项目介绍答辩会上凭借新颖的课程理念、创新的内容架构、可行的实施路径及充分的团队保障顺利通过了评审。并在后期成功完成湖北编钟文化主题课程的试讲。最终教育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志愿服务队”申报的“钟鸣楚天 戏传千年:湖北非遗艺术巡礼”经过层层选拔,于6月10日正式入选市级暑托班重点课程项目库,是17个I类项目中,唯一入选的民办院校。
筹备组队精英集结
在经过两次招募与筛选后,武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志愿服务队”由教育学院分团委书记袁若曦带队,44名教育学院优秀学生代表组成,涵盖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工作部署模课培训
6月26日,服务队指导教师袁若曦牵头召开工作部署会议。会上,袁若曦宣导了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核心内容与教学重点,对队员进行了初步的任务分工,对课程物资准备、社区对接沟通、现场教学组织等环节做出细致安排。
7月1日至7月2日,服务队组织开展了集中模课活动。参与第一批次授课的队员们依次进行模拟教学展示,袁若曦从教学语言表达、课堂互动设计、编钟知识讲解的准确性与趣味性等方面进行细致点评与指导,队员们相互交流探讨,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打磨教学细节,力求以更生动、更专业的方式呈现非遗编钟课程。
盛夏启程首课开讲
7月7日武汉文理学院“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的队员们陆续走进武汉市多个社区的“爱心托管班”,将精心筹备的非遗“编钟”课堂带到孩子们身边,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启了一场场传统文化浸润之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在洪山区徐东社区开展的编钟授课活动,本次活动由教育学院分团委书记带队,徐东社区党委书记杨欢代表社区对服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课上,老师引导孩子们初步认识编钟的构造、用途与历史地位,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编钟的精妙设计,并延伸介绍了其他青铜器的相关知识,帮助孩子们构建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基础认知。
在“小组自主演奏”环节,教师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分发编钟模型,指导他们按照音高分工协作。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小锤,小心翼翼地敲击模型,在尝试中感受音调的变化,清脆的乐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
理论讲解溯源荆楚
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教师们通常会介绍编钟的发源地及其作为重大历史文物的出土故事,还延伸展示了青铜尊盘、虎坐鸟架鼓、古筝等古代器物与乐器,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认识灿烂的荆楚文化。借助视听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在祭祀、宴饮等场合才会使用编钟演奏的习惯中所蕴含的礼乐文化。也生动展示了编钟“一钟双音”的科学原理,教师会以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一现象,引导孩子们领会古人的智慧。理论课程的最后,师生们共同鉴赏了《茉莉花》《金蛇狂舞》等经典曲目的编钟演奏视频。
童心叩编钟非遗零距离
在实践体验环节,教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了一套编钟模型。由教师先演示,展示敲击的细节,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拿着小锤,小心翼翼地敲击模型,在尝试中感受音调的变化,清脆的乐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教师们常会亲手指导不熟练的孩子们,确保每一位小朋友都能体验到这份,特别的“荆楚之声”。
领导慰问赋能前行
7月15日上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行政副院长陈龙在分团委书记袁若曦的陪同下,来到“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暑期社会实践的服务现场,亲切看望慰问了正在开展活动的队员们。
慰问中,陈龙走进服务社区的课堂,近距离了解“钟鸣楚天 戏传千年”非遗课程的开展情况,他与服务队伍的师生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询问了实践活动的进展、课程设置、学生反馈等具体情况。他对服务队在课程实践环节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队员们将专业知识与实践需求相结合,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并针对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队员们纷纷表示,将牢记学院领导的嘱托,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授课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在暑期“爱心托管班”的平台上书写属于教育青年的精彩篇章!
文化传承浸润童心
本课程以编钟为载体,通过讲解其历史、原理及演奏场景,让孩子触摸千年前的礼乐文化,让文物“活”起来,播下传承种子。课程延伸展示青铜尊盘等器物,串联荆楚故事,帮助孩子系统感知地域文化的灿烂,这些都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帮助青少年建立了文化自信。当孩子惊叹于“一钟双音”的古人智慧,聆听编钟奏响的经典旋律时,会油然而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从小建立对荆楚文化认同,为成为文化继承者奠定基础。
至此“文理七彩少年教育服务队”顺利完成了暑托班第一批次课程的授课,但他们传承非遗之路仍未完待续。在第二批次中服务队将会以“汉剧”为载体,继续深耕文化传承领域,为暑托班的青少年们带来更多精彩的非遗课程。
